課程名稱
|
科學傳播
Science Communication
|
開課學期
|
111-2 |
授課對象
|
文學院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|
授課教師
|
林維真 |
課號
|
LIS5105 |
課程識別碼
|
126 U1680 |
班次
|
|
學分
|
3.0 |
全/半年
|
半年 |
必/選修
|
選修 |
上課時間
|
星期三6,7,8(13:20~16:20) |
上課地點
|
計資106 |
備註
|
U選課程,學士班與碩士班學生均可選修與岳修平共授
總人數上限:80人 |
|
|
課程簡介影片
|
|
核心能力關聯
|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|
課程大綱
|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|
課程概述
|
本課程介紹科學傳播體系並討論科學傳播者,包括溝通與報導科學的人、科學家、以及科學教育者,在現今社會中所需要的能力、角色及面臨的挑戰。課程內容共包含五大單元:
1. 科學傳播的歷史與背景:英國、歐美、日本、台灣的科學傳播發展
2. 科學傳播理論:科學素養與科學教育、跨文化溝通、傳播模式的變遷
3. 科學傳播媒體管道:傳播媒體與科技形式、傳播策略與效益
4. 科學傳播訊息設計:數據、圖像與視覺呈現
5. 科學傳播個案研討:科普傳播作品敘事、呈現與創作理念研討賞析
經五大單元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習得科學傳播之基礎概念知識與技能,並透過閱讀與反思作業等各項學習活動,確認學習參與及成效。
|
課程目標
|
瞭解科學傳播的概念與重要性
瞭解科學傳播理論、資訊社會發展與媒體科技應用實務
探索科學傳播的社會議題與現象
有效應用傳播科技於科學傳播計畫之設計規劃
|
課程要求
|
建議修課學生須具備基礎傳播學概念知識。修課學生須參與課堂及線上線下之討論、探索與反思活動。 |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|
1-2 小時 |
Office Hours
|
|
參考書目
|
1. Van Dam, F., De Bakker, L., Dijkstra, A. M., & Jensen, E. A. (Eds.). (2020). Science Communication: An Introduction (Vol. 1). World Scientific.
2. Fischhoff, B. (2013). The sciences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.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, 110(Supplement 3), 14033-14039.
3. 黃俊儒、科學新聞解剖室,(2020)。《新媒體判讀力: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》。台北:方寸文創。 |
指定閱讀
|
待補 |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|
No.
|
項目
|
百分比
|
說明
|
1.
|
課堂參與 |
50%
|
參與課堂各項學習活動與反思心得 |
2.
|
科學傳播文獻資料閱讀與反思報告 |
50%
|
|
|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|
上課形式
|
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|
作業繳交方式
|
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|
考試形式
|
書面(口頭)報告取代考試 |
其他
|
由師生雙方議定 |
|
週次
|
日期
|
單元主題
|
第1週
|
2/22 |
課程簡介:科學與科學的傳播 |
第2週
|
3/01 |
科學傳播的發展:歷史源流與派典發展 |
第3週
|
3/08 |
科學傳播理論一:公民科學素養、科學教育、科學新聞 |
第4週
|
3/15 |
科學傳播理論二:風險傳播、健康傳播、環境傳播 |
第5週
|
3/22 |
【學習活動】科學傳播文獻資料蒐集與閱讀 |
第6週
|
3/29 |
科學傳播的歷程:傳播模式、傳播管道與媒體 |
第7週
|
4/05 |
清明節(放假) |
第8週
|
4/12 |
傳播中的科學:科學對話、訊息設計 |
第9週
|
4/19 |
媒體寫作 |
第10週
|
4/26 |
科學傳播實例研討一:非正式教育機構 |
第11週
|
5/03 |
科學傳播實例研討二:大眾傳播媒介 |
第12週
|
5/10 |
科學傳播實例研討三:網路與社群媒體 |
第13週
|
5/17 |
學期研討:科學傳播議題與實踐 |
第14週
|
5/24 |
學習反思心得發表 |
第15週
|
5/31 |
課程總結 |
|